TAISE 董事長簡又新大使(左2)邀清大科法所教授高銘志(左1)、瑞士Alpiq能源集團歐盟市場總監Renaud van der Elst(右1)交流,討論CBAM發展及施行對我國產業的影響,立委吳欣盈也到場參與。(圖片來源:TAISE)。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今年10月起上路,政府與相關產業積極因應。長期觀察CBAM機制發展的學者與歐盟業者肯定台灣政府與民間反應迅速,只是目前整體配套還沒有完全定案,仍需持續追蹤。而在價格費用與計算細節以外,呼籲政府和企業更加緊腳步推動淨零轉型,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與臺灣淨零排放協會於5月12日共同舉辦「CBAM發展及施行分析研討會」,邀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高銘志教授、以及瑞士Alpiq能源集團歐盟市場總監Renaud van der Elst分享第一手歐盟觀察與實務建議。

歷經長久討論,歐洲議會今年四月通過CBAM,預計後續經各成員國理事會確認後實施。運用碳邊境調整機制,確保歐盟貿易夥伴國與歐盟境內產業的碳成本負擔一致,避免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並維護境內產業競爭力,最終目的希望達成2030年降低55%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長期與歐洲議會聯繫互動,Renaud說明,對歐盟而言,實施邊境調整機制的目的,就是希望歐盟境內各產業戮力減少碳排。歐盟已經考慮產業需要時間適應,因此將採逐年調降免費碳配額的方式漸進實施。目前規劃今年提報相關資訊,但到2026年才開始徵收費用。初步只鎖定水泥、化學肥料、鋼鐵、鋁、電和氫氣和少數下游產業,並提供97.5%免費碳配額,暫定到2034年才將收費配額提高到100%。

不過他也提醒,有關各產業收費細節、實施與計算方式等內容,原本預計今年稍早會召開會議討論但因故延後,現在還有很多細節懸而未決,將由歐盟執委會開會決定後再公佈,建議大家可以持續留意相關立法進程。

長期參與國內外能源與氣候法制研究,高銘志肯定台灣年初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可說是領先歐盟、世界上第一個納入邊境碳費機制的法案。儘管目前費率方面尚未定案,依據現今討論版本可能也不及歐盟價格,但至少已經有相對應的設計,也有助實踐2050淨零目標。比較台灣氣候法碳費徵收對象和CBAM適用產業,除了螺絲螺帽扣件產業以外,包括鋼鐵、鋁和肥料產業都已經涵蓋在內,主張未來費率最好能對應歐盟水準,低碳投資留在台灣。

對此,Renaud也同意,台灣企業出口產品至歐盟前,即可先繳碳費給台灣政府並取得憑證,讓台灣政府得以再繼續投資減碳科技,進而促進產業淨零轉型與升級。

這場研討會吸引許多關心CBAM發展的各領域人士踴躍參與,實體與現場與會人數超過600人。上任以來持續關注環境變遷與綠色金融議題的立法委員吳欣盈也到場參與,期待與學界、產業界共同努力因應,協助企業升級,促進台灣永續發展。

TAISE董事長簡又新觀察,我國許多產業外銷到歐盟市場,CBAM上路將直接影響本身競爭力,因此各界都很關切。基金會將持續關注相關發展,協助產業和社會審慎因應。

新聞來源:
■ 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22/7162049